1 ) 你猜咋了?空间感!
这片子的可挖之处不要太多了
说最最最重要的一点吧
那个房上山坡间隙
不断过推车的那个间隙
是空间的入口
所有的事情
绝大部分发生在房区
而那个位置
简直就像是回家的入口与通往外界的出口一样
视听语言是看不出空间感的
只能“脑补”出空间感
六间房的房区和“出入口”的完美搭配
让空间感十足
最后尿裤子还是要回家
正对应了有的人改变了
有的却没变
真是个好天气啊!
2 ) Good Morning 小津先生
“孤独一生的小津赋有正真的幽默感,他把身边的琐事变戏法般以简单的面目置于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在悲欣之后,见微知著,率领无常,惘然上路。一个成功的导演就是要做到小津的境界,既远且近,既进且远,好像很贴身,但是又必须适当地保持距离,不能一头栽在里面。”
——侯孝贤
似乎每一个导演都有自己的传奇,小津生于1903年12月12日,逝世于1963年12月12日,不多一天不少一天,刚刚好活了整整六十岁。中国有句古话: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耳顺的意思是听得各家言语,没有任何不顺,也就是看透世事之意。而六十又叫花甲,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小津的墓碑上只刻有一个中国的“无”字。这一个轮回,他走得那样气定神闲。
今天要评论的片子是小津很不起眼的一部作品,《早安》拍摄于1959年,彩色片,算是小津晚期的片子。讲述几个家庭邻里之间的琐碎故事。
背景
1959年,中国平息了西藏的叛乱,年初还检查了人民公社的整顿工作,而然八月的庐山会议之后,毛泽东便开展了一场“反右倾”斗争,这场斗争使得“左”倾错误更加发展,延续了更长的时间。
然而此时的日本,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当时美国与中苏朝之间的冷战气氛愈加凝重。为了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就改变了对日本的态度,没有彻底清算军国主义分子,而且开始扶植日本的经济,利用日本为其在朝鲜进行的侵略战争服务。这个时期,日本开始贸易自由化,高等教育开始迅速发展,在美国的扶植之下,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日本社会也悄然发生改变,民众的生活,甚至家庭的方方面面受到巨大的影响。
时代
《早安》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其实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整个片子其实主要是围绕着林家两个小孩小实小勇要买电视机一事而来。电视机的到来,其实就是美式消费文化的到来,面对时代的变更,社会各个阶层的反应截然不同。
小孩总是最先适应新事物的一个族群,他们没有旧文化根深蒂固的思想包袱,对一切新潮的东西报以极大的热情。林家最小的孩子小勇已经开始学会了见人就说I love you 。片中所有的小孩都热衷于看电视,挤在那对年轻新潮的夫妇家中看电视中的相扑比赛,同时也希望家里拥有一台电视机。那对新潮夫妇已经没有像传统日本家庭那样在家中穿着和服,而是换上了西式的睡衣,而其他家庭的主妇们,明显是不喜欢这样一对另类新潮夫妇的。
小幸的外婆,是一个接生婆,这样一个职业已经充分说明了她将是新文化新的社会变革最顽强有力的抵制者。她记性已经开始不好,整天神神叨叨,而面对上门来的推销员(消费文化的代表)使出最为凶横的一面而将其赶跑,虽然是个非常可爱的老婆婆,但是她是说明旧文化终将留在历史长河中最好的佐证。她即将成为那被遗忘的一部分。
小实小勇的父亲,小林是知识分子,社会的中坚力量,他在买不买电视机,即是否接受新文化时先是犹豫不决,他在酒吧里谈论到电视机时,说道电视机是一个让一亿人白痴的物件,对于小林而言,他深知消费文化,新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弊端,他隐约知道将是怎样一个时代的到来。然而,他最终选择了买一台电视机,因为身处时代当中的他,别无选择,时代的洪流对于个体而言,是不可逆转的。
福泽,那个退休后当上电器推销员的先生,显然是消费文化开始的受益者,而影片最后,小幸母亲解释福泽夫人对林家夫人的谅解时无意的一句话:“还不都是钱的原因。”已经开始透露出市场经济对原有社会关系的改变。
然而这一切,在小津的影像里,确是柔和的,一点也不尖锐犀利。他不对新旧文化,社会变革做任何评判,不批判,不反抗,只是睿智地悄悄的幽默的稍作点缀。反而侧重于各个人物的情感表达。生活,对于小津而言,总是和缓的,人的情感和生活,总是如流水流过光滑的鹅卵石一样清澈,自然。就像影片结尾,林夫人的妹妹节子与英语老师在站台谈论天气一样云淡风轻。
角度
从小孩子的角度入手展开大人的故事是一个妙招,小津很善于这种手法,类似的还有侯孝贤《东东的假期》, 吴贻弓《城南旧事》等等。借小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其实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动人,充满童真,增加趣味。更加重要的是使得叙事更加客观。
日本的小孩子在我看来总是有些诡异,小津影像中的小孩子个个叛逆,小津片子中离家出走的孩子怕有好几个了。成长故事在其他的日本导演影片中也无一例外都是残酷叛逆的。这大概也脱离不了日本菊与刀的民族个性。
累了 ···未完待续··
3 ) 语言何以成为可能?
小津鲜少拍了一部没有嫁女的作品,且极少地用了高饱和的色彩和配乐,倒让我想到了希区柯克那部《怪尸案》,同样把镜头对准小孩、醉汉、语言的错误、高饱和的颜色和轻快的配乐下可怕的行为逻辑。
小津在这部片子里探讨什么话题,有人觉得这就是一部喜剧,但我看到喜剧背后更深的悲剧。这是一部讲经济萧条时期低层人们失语的影片。
须知这样的喜剧片背景是人人处在失业的压力下,为了买一台电视机、洗衣机要分期付款,强制上门推销的人组团骗人买商品(强制推销的和卖报警器的是一伙人),天天吃秋刀鱼泡饭、退休的压力席卷而来,生活水平不断有下滑的危险。
面对这样的窘境,大部分人是失语的。
翻译大哥是失语的,因为没有工作,不能向心仪的对象表露心迹;
失业邻居是失语的,因为找不到工作整天喝酒抽烟,喝酒之后说的我很高兴,其实是我不高兴;
拉肚子的小孩是失语的,因为一直拉肚子导致家里不给他买短裤了,他被困在原地;
邻居妇女们是失语的,因为种种误会,一个偏见跟着一个偏见。
两个小孩亦是主动失语的,他们的表达没有被听到,不如不表达。
而引起和解决这一切的因素都是钱。
没钱买电视,导致孩子们失语。分期付款买了电视,孩子们终于不再沉默了。
因为要交午餐费,孩子们第一次主动向家里人交流。
因为没钱继续给孩子买短裤,孩子被困在家里。
因为钱的争端导致邻居间的种种误会。
因为失语,所以一直在讲不着边际的废话,所以不如不讲话。
4 ) 早安
小津安二郎小品式的作品,讲述的是大人们讲述了诸多如“早安”、“天气真好”等礼貌寒暄的话语,而把真正想说的隐藏不说,造成了隔阂及误会。影片通过小孩视角,因父母没有购买电视机赌气式的不说任何话,并以吃轻石放屁为技能乐趣互相炫耀,以一种对比反差的手法把成年人繁复的词不达意的弊端比较直观的呈现出来。小津独特的低机位镜头以及贴近生活的描写,让儿童的表现更加亲和,勾起不少童年的类似记忆。
5 ) Enjoy the sunshine
“早安”这电影我是在看蒋勋的《孤独六讲》中得知的,如果没有人推介,是很难有兴致打开这么一部安静温和的电影,我记得自己在高中时候看《菊次郎的夏天》看得还很有兴味,到现在我怀疑自己一定会在中间关掉,对电影要求的视觉听觉刺激性越来越高,这带来的一个附加后果就是得到的快乐越来越少。如果不是小津安二郎的名气,我一定会忽略。
这是一种孤独。不是寂寞,是孤独。
影片一休式的可爱配乐和积木般温暖配色,加上电影本身的年代感。一直觉得只有放在面前的物品会变旧,而被储存起来的影片是不会变的,除了拍摄器械、影像像素的停滞,画面本身其实是可以带上年代感的,那是一种神秘的滤镜,就算是当今电视台想要做出老年代的效果都不可及,于年代感同时袭来的还有一种类似于青草的香味,和阳光走过的痕迹,我不是又小清新了,这是我的实感,我相信感觉能存留,能通过时间留下来,但是它需要被唤醒。
孩子的世界里”早安 午安 晚安“这类的寒暄皆为废话,没有任何作用,我一想,是啊,这类的表达有什么用呢,今天的天气,明天的天气,其实跟我们有P大的关系呢
当孩子不再问早安的时候,邻居之间的猜疑能被激化,父母亲戚老师纷纷猜测这俩孩子怎么了到底出什么问题了。谁都没想过,他们没说的只不过是一句简单的无意义的招呼而已,而在这一句话背后,被触动的是一整套的社会规则,早安晚安已经脱离了他们本身的意义,已经演化成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代表对社会意义社会规则的服从,关系存在的见证。暧昧的人可以因为这一句早上好而甜蜜一整个夏天,也可以因为不再早安而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影片里也说,其实啊,有些东西因为太难,人们不能说出口,这些简单的话,只不过是比较容易出口而已。语言并不是人类波涛汹涌的内心的唯一出口,怪不得有人说,你不用听他说了什么,你得听他没说什么,小津简单的一句早安,其实有千万个可以重叠或毫不重叠的故事,在一个人心里是一种版本,在另一个心里,可以不是了。所以说世界啊,根本不如你看到的听到的如此简单。那些po在社交网络上文字、照片,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早安罢了,它因为太简单太容易出口,才有刷不完的微博和朋友圈,信息如此的更迭,不断翻新,他说,她说,他们说,它们说,但他说,她却说,说不定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早安?
多年不见的人,再相聚一起的时候只能说句好久不见,然后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版本的故事偶尔被抽出来,再翻翻,又放回去。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做的,关于一个人,孤独功课。
仅此而已,不必因此伤怀。在还能切身的体会到这句早安背后的感情冲打时,好好抱住,无需多言。这是我们成人世界不开口的契约。
6 ) 温暖柔和的时光小品
小津安二郎的《早安》是一部温暖柔和的时光小品,同样是描述日常生活的主题,同样是幽默生动的喜剧,但小津的电影却到达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小津说决定拍摄这部电影并不是为了票房,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他的电影。这样的话语恐怕是很少有导演敢说出口的。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东京市郊的住宅区,以妇女儿童为主角,以老男人们为配角,把日常生活琐事拍成了一曲充满新意的变奏曲。这一边厢几个家庭主妇之间为了社团供款失踪而闹得不可开交,左邻右舍家长里短,絮絮叨叨间展现着昭和时代日和民生百态。那一边厢几个小伙伴结伴上学,大玩放屁游戏,一起挤在邻居家看电视。林启太郎家的小勇和小实因吵着家里买电视而与父母斗嘴,结果封口。最终,不出所料的,电视机问题解决了,妇女间相互猜忌的问题也解决了,只有那对相互暗恋着彼此的青年男女的感情问题被导演拍成一段留白。两个人在车站偶遇,只是不痛不痒地说着:早安!天气真好啊!真是难得的好天气啊!屁话说了一大堆,就是不拣要紧的说,偏偏不说那句:我爱你。
在人物形象上,饰演林启太太的三宅邦子的表演可圈可点,简直是日式家庭忍气吞声妇女的典范。活脱脱地将那一个性格柔和、任人欺凌得百口莫辩的柔弱女子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杉村春子则保留了一贯的表演功力,饰演小幸母亲一角,担任妇女协会小组组长,这似乎是一个类似居委会大妈的角色。此人酷爱拿着鸡毛当令箭,动不动就对人颐指气使,又刻薄又雁过拔毛,似乎邻里间无论谁家的事情她都要插上一杠子,管上一管。
笠智众饰演的爸爸虽是以一种配衬的感觉出现在影片中,但这个角色却承担了极重要的意义。在电影中,林启太郎是知识分子阶层的代表,他对电视机购买与否的态度代表的是知识分子阶层是否选择接受已经到来的消费文化。对于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变革,知识分子们无从拒绝。时代的洪流席卷了每一个年代的个体参与者,无论你如何犹豫不决,最终的选择答案都只有顺从。笠智众将那种踌躇与优柔表现得十分准确,但是由他扮演一个十岁大小的孩子的爸爸似乎有点不合适,因为当时已经55岁的笠智众看上去就是一张姥爷脸。
影片中的几个儿童演员倒是个个表演出众,无论是总在玩放屁游戏时屙在裤子里的小幸,还是个性倔强牵着弟弟抱着饭桶拎着水壶离家出走的小实,抑或是甘当跟屁虫随时随地把I LOVE YOU当作口头禅即使离家出走也想溜回家取点下饭菜的小勇,他们的眼睛仰视着世界,天真烂漫,又发人深省。尽管时代巨变已成定局难以阻挡,但是总会有风和日丽晒干短裤的好天气。
作为一部重拍作品,与1932年的原作《我出生了,但……》比,虽有多处不及前作之处,但那些精彩的情节还是令人莞尔。比如小实和小勇们天真地认为坚持吃滑石粉就可以随意控制放屁这种荒唐的念头。再比如孩子们直率地指出大人们天天说着早安啊、天气真好啊这些废话是在说屁话。这些纯粹的天真,犹如一束束明亮的光,照亮着这部虽然平淡却不平凡的电影。
清酒、秋刀鱼、味噌汤、茶泡饭、相扑比赛……这些带着浓重日和味道的生活细节静悄悄地穿插在《早安》当中,一个个不起眼的日常小物却彷如一个个熠熠生辉的注脚,打着小津的标签,顺其自然地述说着家长里短。轰轰烈烈的青春年华与潇潇洒洒的红尘作伴毕竟是属于少数人的,绝大多数人还是要面对平淡的生活,面对宁静的时光,恰如《早安》里的那些时光片段。
按小津的说法,电影是要人们想一想:人生中什么才是重要的?这些东西是不是已经遗失了?据研究者说,小津一直要做的就是表现“物哀”,所谓“物哀”概念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而小津安二郎的”物哀“其实就是作品中浓得化不开的”古朴的人情“,是《早安》中洋溢的细密的人情温暖与淡淡的人世哀愁。
高级喜剧。买电视机在小津的情节序列中功能等同于嫁女儿。阿宝萌死人不偿命。
开头小儿放屁,结尾大人聊天气。
经由小津提醒,或者说是点拨,或者说是重重地按在地上锤,我们终于发现生活中那些没用的话其实是最有用、最本质的,而且随后我们惊讶地发现,小津的电影里——不光是《早安》——他所有电影里全都是没用的话,因此某种程度上说,他打破了电影的叙事规则,更重要的是他也把自己摊开了,并且是用一种喜剧的方式。最令人震惊的是,当他在自己的电影里,也就是《早安》的中部点明了这个问题之后,他还可以若无其事地写剧本,所有人还是那么说话,作为观众的我们还是滑水般地看过去,感觉不到任何刻意的痕迹,但是某一个时刻,他的所有电影突然都*2了。 2021.05.23 @电影资料馆 二刷。《麦秋》变体,元电影!
那个小家伙很可爱很可爱,"i love you"...
双11啥也没买,一个人跑去看电影。没想到看了这么一部好长时间以来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我要买电视》!😂索尼大法不买不行了,连笠智众都低头了。。。突然发现笠智众在小津的故事里总是扮演低头的角色,忍让的兄长,向夫权低头的父权等等。。小津从《我出生了但》时期的两个不同阶层的孩子的友谊,到这部《早安》里大家其乐融融平等富足地生活在小社区,记录了几十年间日本的变迁,用一个幽默的故事来描绘普通日本家庭面对消费社会和美国爸爸的冲击。用一个手势来形容这部电影吧:非常OK!👌
小津放屁也富有诗意。
太棒了。小津是怎么把普通生活拍得如此盎然生趣?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描摹这种美好时光流逝之后的忧伤,这一点费里尼用一部《阿玛柯德》作了异曲同工的呼应。
两段式故事,第一段以会费为由引发的各种猜测流言,第二段以兄弟二人要电视而引发的赌气行为,两段故事由于小幸母亲的流言再起而自然地衔接起来。ps:中景固定机位镜头,如同剧情一样平淡朴实,充满东方式繁复的人际关系,女人和孩子走出来,男人成为背景,尤其是以孩子的视角展现大人的世界更贴近生活
好欢乐的作品,看完后整个人都舒坦了。小津难得一见的晚期喜剧作品,与早期《我出生了,但……》首尾呼应,里边的小正太是要萌翻世界么?不能再爱~
1.小津安二郎最逗趣的作品之一,亦是人物关系最为丰富驳杂、叙事节奏相对最快的,短短90分钟就呈现出50年代日本都市百姓众生相,令人叹服。2.色彩极美,全片浸润在木材的棕褐底色之中,各种颜色浓而不艳,恍若戈达尔的亮丽原色与莫兰迪色相调谐中和,衣着与室内陈设的配色无与伦比。3.一部关于(日常)语言的电影:孩子们不了解大人看似无用的寒暄实则有调味料与润滑剂的意义,遂赌气不再开口说话,惹出各种笑料;而邻里间的关系竟真的因为少了一句问好而被猜忌所损害,主妇们的谣言与闲言碎语威力不可小觑;小儿出门时总将“I love U”挂嘴上,而两位互有爱慕之情的男女见面却重复聊“今天天气真好”,真心话难出口啊。4.孩子们的放屁游戏太有趣,还有那个呼啦圈。5.西方消费文化与现代性的影响:电视机,洗衣机,西服,推销员,学英语。(9.5/10)
语言之无用乃至恐怖性——但你又说,这个社会上的一切都是必要的:早上好晚上好天气真好。并且可爱的事情也常在无聊中发生。清醒至此,小津啊小津……
2014.1.5. 第三次。小津最有趣味的电影没有之一。大人的世界和小孩的世界,邻里的舞台和配乐。2019.6.15. 空间即舞台,上演一幕幕重复和变奏,家长里短、人生百味。消防员片段真的是笑到抽筋。散场之时听到有人聊不知道小男孩长大之后怎么样了,很想告诉她“飾演林家小弟弟林勇的島津雅彦, 童星長大後恢復本名原田龍三郎, 現為精於紫微斗數的命理學家”。小津的电影真的是让人希望每天重复看,永远都不会厌。
首先是若干琐碎的平行事件,然后,叙事逐渐显现,同小津的其他影片类似,《早安》同样揭示了日常之重复的价值,而非不可忍受。在孩子与成年人形成的平行关系中,某种程度上,小津对自己早先的黑白默片《我出生了,但....》进行了一次翻拍,只不过在彩色、有声影片的语境中,他更关注的是声音,放屁声是对日常生活机械重复的幽默性暂停,同样,也是孩童世界中秘而不宣的仪式,代表着一个成年人无法进入的空间。尽管我们不能严肃地宣布小津是一位语言学家,但是《早安》通过两个孩子之口,我们的确发现了习以为常的问候语中的元能指,尽管我们可以找寻意义,但不代表这些关于天气之类的话语本身就具备意义。
父亲吐槽电视会让社会变傻;英文老师也说日常敬语乃社会润滑之必备,可发生在坡下小区的实际情形,至少是小津重点摘录的那些情形却非如此:母辈们围绕着电视、房费、记恨的各种算计闲话此起彼伏络绎不绝,未因所谓智商或早安而有所缓解,足见恋旧未必和谐。其理更由老师的姐姐道明:日人太讲究礼数委婉和心思,眼见重点却绕道而行,生生把个简单事情给复杂或耽误掉。英文老师如也能像童稚却直率的小勇那样抛掉天气直言一句“我爱你”……所以此片可被视作小津对日本文化与国民性的善意温讽,以轻喜诙谐风格徐徐道来,连戳脑门放屁的笑话都透着让人受用的愉悦声调与节奏。(青木放屁,日本童星,生卒不详,演过小津的长屋绅士与风中母鸡)
1.和以往中产阶级的男士们在料亭里插科打诨不同的是,本片对准的是庶民阶层里几户家庭主妇之间的谣言是非,还有婆媳之间的毒舌,但没有一个人物被丑化,反倒是充满人情味般的可爱。2.最可爱的是两位小朋友。大哥和小弟为争取看电视的无声抗议。大哥的每次动作之后,一定会有跟屁虫小弟的模仿。这种由反复带来的延迟与期待发生的搞笑效果,可追溯到松竹无声片传统。3.彩色搭配,自然与否,精心几何构图,符合现实与否,在形式上的赏心悦目面前,显得并不再重要。
1.放屁与尿裤子;2.街坊四邻的闲言碎语生存嫌隙;3.小孩与大人赌气不说话,童年似曾相似;4.你好、早安、天气好,是废话,是客套,是润滑剂,也是一种乐趣。
早安这些寒暄语,孩童不懂其无意义的大意义。大人却也不明小孩对点头放屁的仪式感以及串门看电视的重要。主妇们闲言碎语着别家好坏,眉眼都扬得乖张。男人下班后喝酒,乜斜着走进别家的宅门。细细碎碎窸窸窣窣,近距离的邻里讨厌烦心又热闹非凡。小家伙很可爱,到那一男一女客套起来,别样美好。
#重看#4.5;色彩明丽如沐春风,然则生活表象之下的无序暗流才是人生况味——邻里之间的揣测与比较,家庭内部的长幼尊卑,社会环境的影响,物质条件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爱情的滋长发生,种种复杂心绪岂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能理解。窄窄街道夹缝中来往的人们,无不在人情世故中冷暖自知,寒暄是世界的润滑剂,我们都要在这顺流逆流中饱尝失望,然后如这般可爱的娃一样长大。
这片竟然评价如此高,不能理解啊亲!小津这部片基本回归三十年代喜剧(但是最有喜感的段落便是老太太削铅笔呀),色彩上以无处不见的爱克发红为标志(他有多迷恋红色哇)。本片的精华在于最后月台上的那段看上去毫无意义的对话(恰似侯麦的绿光时刻)。片中还有少见的平行剪辑。但是此片确实乏味得紧
日常邻里桥段,及其琐碎,咋看以为是令人无聊的繁琐,回头看各个家庭家长里短流言蜚语人情客套相互影响,引发连锁反应,结果令人莞尔一笑。结尾一句早上好让心中无限温暖。细节是琐碎的,格调是小调皮,骨子里是温吞的生活鸡汤,活脱脱一股子生气。有意思,妙趣横生呢简直。8.7